身为教练,我们很难体会「非体适能专业的人,排除万难去健身」的立场,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大家都想要找最佳的锻炼方式,避免做白工。
这也难怪只要在有流量的地方(各大论坛)放上课表,就会引起讨论、变成流行。但其实细看这些训练菜单,都脱离不了几个通则:
一、渐进负荷
根据能力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如果一开始就油门踩到底,可能会让身体累积太多疲劳,反而不利恢復,错失下次训练(成长)的*金时间。
恢復关键期通常会落在「训练后的24到48小时」,这个时间就是休息不硬练,并掌握身体适应的情形(也不能休息太久)进行下一次训练。
当你训练-休息-训练…到能适应当前的训练强度(可能是痠痛的天数变少或体力恢復很快),这时候就可以提高训练强度,使身体更加强壮。
二、适当休息
休息并不是要你躺在沙发上吃洋芋片追剧,应该是学习从食物获取营养,能修补肌肉因为锻炼而产生的损伤,充足的睡眠能让神经、大脑获得完整休息。
三、均衡训练
人都会有喜好,训练也不例外,可能是来自成就感,或是想避免痛苦。但一份高CP值的训练菜单不会让你「偏食」。毕竟身体是相互影响的。
引人注目的胸肌,如果没有肩膀和手臂的衬托,可能无法产生视觉效果;要破硬举重量,除了腿会出力,背和核心甚至是握力,都会影响动作。
依循这些通则,你已经可以嘗试为自己规划训练菜单。比如说一周练几天、中间休息几天?我的饮食习惯如何?有没有我现在能够无痛调整的部分?
不要怕调整失败!唯有嘗试才能找到最适合你的训练模式。
01搞清楚框架之后,我们要来讨论「拿多重」?
太轻没感觉、没成就感,太重又怕受伤、一下就没力,如何让体力消耗得刚好,又能避免自己是乱练,需要有RM的观念。
RM,最大重复次数,是训练时常用的重量单位。
我最常举的例子是,今天你拿了5公斤的哑铃做二头弯举,结果能连续做12下,但第13下就失败。我们会说你二头弯举的12RM是5公斤。
要注意的是,每个动作的RM数都不一样,像是深蹲的12RM可能不止5公斤,所以要找到每个动作适合的重量,初期确实要花点时间尝试。
了解RM的概念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重量。
初期健身者
因为对动作还不熟悉,会建议使用15RM的重量进行训练。可以掌握动作之后,再往8–12RM迈进。
单纯想运动、活动身体
会参与其他运动,想透过健身维持肌肉量,使用10–12RM能获得不错的效果。况且你的力量也会提升,10–12RM不会永远都同一重量。
想要肌肉好看、减肥后有线条
8–12RM是最适合肌肉长大的反复次数。记得先练大肌群(胸、背、腿、核心),再加强小肌肉(三角肌、小腿、手臂等)。
我需要力量和速度
力量(5–8RM)。一个重量只做5到8下就没力,肯定是「很有重量」!在执行力量训练前,必须充分热身,组间休息时间也要再拉长。
速度(轻重量)。运动场上的爆发力表现,通常牵涉很多因素,像是动作产生的时间点、动作是否有连续性、肌肉能否在对的位置上出力等。
我的建议是,欲提升爆发力,应该先分析要加强什么动作能力,再设计相对应的训练。因为爆发力产生的速度都很快,做对比做重还重要。
例如:篮球的过头传球、投篮,需要肩部投掷能力,教练就可以利用药球投掷的训练,甚至搭配下肢变化,强化身体对快速出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