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脂增肌难,还不到让基因「背锅」的时候。
作者/晟杰
编辑/GymSquare编辑部
喝水都胖、怎么练都不长肉,背后对应的健身名词是:易胖体质和外胚身材。大部分人把这种现象归因为基因学,甚至有人开始在基因上「做手脚」来提升健身效果。
比如前NASA研究员JosiahZayner,通过编辑基因,除抑制肌肉发育蛋白质,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亚洲人的健美基因缺失论,也不断催生国内使用违禁药物来实现身体强壮,当然,近年来较为火热的基因减肥方案,也并未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把健身效果难以长进归结为「基因」,看起来在科学上并未完全站住脚。
换句话说,「减脂增肌」健身无成效,有基因的原因,但还远没有到让「基因」背锅的地步。
比如,相较把「喝水都胖」归于基因问题,长期维持健康饮食后,大脑以及肠道菌群适应,其实是影响摄入后胖瘦的一大关键。而「增肌困难户」这一名词背后,与其说基因影响了肌肉强健成效,不如说是训练计划、运动恢复的缺失。
相反,「健身反人性」理论下的健身痛苦、激励缺失,以及肥胖人群难以迈向健身房的心理病症,或许是让健身难以收获高效的主要原因。
换句话说,对于大部分普通人的健身来说,还远没有到「赖上」基因的地步。比基因更大的原因,是当下的健身行为。
相较而言,如何做到「先动起来」或许是首要,对于身体消耗效率更高的团体课来说,需要确保每位用户能到达高耗能的心率区间,而在私教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