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源自电影《加勒比海盗》
作者:钱洛滢
编辑:葛伟炜
“对做品牌这件事缺乏敬畏,自然走不远。”
海外用户的消费习惯因为疫情而发生了改变,这让SheIn这样的跨境电商平台有了机会,也让许多后来者都效仿起了SheIn。
然而,字节跳动旗下的独立电商平台Fanno已经难以为继,拼多多试图用相同的模式和更低的价格搅动海外市场,海外消费者是否买账,还有待时间的证明。
与此同时,据蓝海亿观网消息,天猫淘宝日前推出了“跨境供货平台”,卖家可以“一键签约”,既可以为Lazada、速卖通为东南亚、韩国市场开辟的“淘宝精选”频道供货,又可以为平台上的卖家供货。
这一举措对国内卖家而言无疑是利好,却招致不少海外卖家的哀嚎,因为这无疑会引发更多竞争——或许,可以把这一举措看成是阿里进一步打通国内外电商平台的“前菜”。
一边是国内平台开“卷”海外市场,一边是线上支付、物流等“基础建设”的更加完善,让依靠国内发达供应链、以线上销售为主的新兴品牌获得了向海外发展的大好契机。
“现在是品牌出海的最好时机。”不止一位投资人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他们目前都把目光放到了海外。
时机虽好,但如果没有一套针对海外用户和市场的新方法论,在疫情起伏的大前提下盲目出海,结果可能也只是折戟沉沙——关键是,当我们说品牌出海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
“上等马”供应链
之前的出海,主要说的是在亚马逊、Lazada上卖货的商家。而现在提到出海,可能更多指的是品牌出海。
有着多年出海经验的叶道科技负责人马宇翔为新零售商业评论捋清了目前海外品牌的格局:
国外品牌更多采用的是一般贸易模式,即要卖一个产品,先在中国下订单制作,完成后统一用集装箱调配运送至海外,再进行售卖。整个周期会耗费6~8个月,“或许流行趋势早就换了好几批了。”
而中国品牌更接近于“快反模式”,当品牌方和供应链端感知到了某种趋势,在技术上就可以立刻实现生产并挂到网上售卖,下单后可以很快送达。
SheIn的成功其实是中国供应链的胜利。对中国品牌来说,相对欧美品牌最大的优势是离强大的供应链更近,因此对消费者需求、流行元素等新商机的反应更迅速,也更贴近消费者,议价能力也更强。
图源Sh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