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标题是看到网路上的文章说施瓦辛格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在谈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施瓦辛格更多的是从健美健身的专业角度出发的,认为现在很多健身机构都不是那么专业,而想要瘦身美体的人也喜欢被一些很有噱头却没有实际内涵的广告“忽悠”。不过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施瓦星格所说的“健身机构多”与“体重不超标的人少”其实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只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
随着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再加上交通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应用到发达,人们的“活动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活动的量也越来越少,这是导致“胖子”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健身行业的发展而言,街头巷尾甚至小区里面健身场所、设备的增加可以说是因为“需求”而产生的,但是健身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之一,他们的出现却并没有完全解决“人们想要变瘦该怎么办”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关于“市场与需求”的话题。
按说,对于以提供专业服务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企业、机构而言,消费者总是很在乎服务的结果的,但是似乎健身行业真的有点“例外”。观察一下身边那些在健身房房报了名、办了卡的人,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参与”这个行为本身,还是在乎自己“参与的结果”呢?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身边喜欢健身的朋友大都是那种不怎么去健身房的人,在街心公园跑跑步,周末去爬爬山,都有可能成为他们运动健身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健身或者说运动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有专业方面的需求(比如参加健美比赛),我们根本无需去健身房。那么为什么还有一家又一家的建设机构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呢?
每一家健身机构都是有自己的专业教练,从这一点来看,健身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应当是专业的,但是细想一下:难道每一名试图去健身房锻炼身体的人真的能够评估出健身房里面工作人员的专业度吗?如果这些消费者不从“锻炼结果”的角度去考虑,那么他们到底以什么为标准来选择自己消费的场所呢?
于是,我觉得施瓦辛格所说的概念可能并没有大的偏差——目前,服务于大众的健身房、健身机构,很有可能真的不是凭借专业,而是凭借着广告与宣传包装出来的产业——人们选择消费看的并不是真正的专业与结果,而是健身企业在自己的广告语招贴画中展示出来的“结果”。
“每天多走三站地健身中心”和“一天减脂十二斤”,如果这两句话出现在健身机构的门口醒目位置的话,哪一家健身机构会更吸引消费者呢?或者,哪怕就是以减脂为第一目标的运动者,内心深处也知道“一天减脂十二斤”更像是一个口号,知道“每天多走三站地”会是一种更自然、更合理的运动方式,但是在真的试图花钱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会去选择那种“噱头”更足的健身方法呢?
公关与广告行业被很多做实体经营的管理者“不屑”,从好的一方面来看,健身行业树立了一个“宣传推广”的正面案例,让人们看到了好的宣传确实可以带来顾客;同时,健身行业的“营销包装”真的是很负责任,真的是以达成消费者的目标“为己任”的吗?这个恐怕真的需要结果来检验。
无论怎么说,健身行业的营销都可以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或许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部分可以向其他的的产业领域提供参考,值得营销人思考得更多!